夭折,因后金内部的中军王丙告密,刘爱塔及其弟弟刘兴仁被发现,刘兴仁遭杀害,刘爱塔本人也被捕。为了逃脱后金的魔爪,刘爱塔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狸猫换太子”计策。在一个黑夜,他找到一个长相相似的金兵,将其灌醉后杀害,并纵火焚烧尸体,制造出刘爱塔已死的假象。后金高层信以为真,刘爱塔借此机会隐匿起来。
尽管袁可立的离任使刘爱塔的归降计划一度受阻,但刘爱塔在崇祯初年最终归顺了明朝。不过,归降后的刘爱塔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毛文龙甚至宣称是在阵前招降刘爱塔,而非其主动归顺,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刘爱塔忠诚的否定。刘爱塔虽未能在大明得到应有的重用,但他矢志报国,最终战死沙场,展现出了与南宋名将李显忠相似的忠诚与英勇。
袁可立策反刘爱塔的壮举,对后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重创了后金的伪军体系和情报网络,也使得后金的汉官降将人心惶惶,军心动摇。后金不得不放弃金、复诸城,辽东大片土地重新回到大明版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满清入关后,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刻意的抹杀。康乾时期的大规模“文字狱”中,《明史》对袁可立、刘爱塔等重要历史人物避而不谈,甚至对毛文龙的记载也极为简略。这种刻意的遗忘,反映了满清对这些曾对他们造成巨大威胁的人物的忌惮。
十三、筹饷多募兵 节制毛文龙
袁可立,这位历经坎坷仍志在千里的老将,于天启年间担任登莱巡抚,负责东北边防。他深知毛文龙的胆识与智谋,因此在其上任初期,便大力提拔毛文龙,甚至授予尚方宝剑,赋予其极高的军事权力。袁可立积极为毛文龙的东江镇筹集军饷和兵力,多次向朝廷呼吁支援,即便在自然灾害如地震之际,也不忘上疏请求预筹毛文龙的军需接济。
袁可立深知边防的重要性,他不仅关注军事胜利,更注重军饷的筹措。在他的支持下,毛文龙的东江镇逐渐壮大,成为了抵御后金的重要力量。袁可立曾言:“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他认可毛文龙的战功,并为其请赏请恤,力图稳定军心。
然而,袁可立对毛文龙的支持并非毫无原则。当毛文龙报告取得“乃满浦、昌城之捷”时,声称敌军伤亡惨重,袁可立对此表示怀疑,要求核实战报的真实性。这引起了毛文龙的不满,他唆使言官对袁可立进行弹劾,加剧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袁可立在核查过程中发现,毛文龙的部分战报确实存在夸大之处,但考虑到整体战局,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既不完全否认也不全盘接受。
袁可立与毛文龙的关系,反映了明末复杂的党争与军政局势。袁可立的立场,一方面要支持毛文龙对抗外敌,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其权力过度膨胀,以免失控。在袁可立的节制下,毛文龙虽然多次获得升迁,但也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压力。不幸的是,袁可立因党争被迫离职,毛文龙失去了最有力的盟友与制约者。
袁可立离职后,毛文龙的权力日益膨胀,最终导致其被袁崇焕矫诏杀害。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毛文龙的命运,也对明廷的边防造成了重大打击。失去了袁可立的节制,东江镇的军力逐渐衰弱,最终爆发了登莱兵变,袁可立的防务体系彻底崩溃。袁可立本人也在心力交瘁中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十四、驭兵多方略 杯酒释兵权
天启三年(1623年),正值元宵佳节,登州城内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然而,一封紧急军报打破了这份宁静。兵部传来消息,称山东巡抚赵彦根据潍县县令的报告,要求袁可立立即派遣大军平叛。据县令所述,驻防潍县的李性忠和张尔心部有发动兵变的迹象,此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令登州上下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