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左良玉:明末枭雄的忠诚与背叛之路(5 / 6)

众。他的军队分为前后十个营,其中前五个营是他的亲兵,后五个营则是投降过来的士兵。每年春秋时节,左良玉都会在武昌附近的山头上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时,每一座山上都竖立着一种颜色的旗帜,山谷间旗帜遍布,蔚为壮观。演习的方法独特,通常是由两名士兵并排骑马飞驰,这种训练被称为“过对”。马蹄声震耳欲聋,如同响雷一般,几里之外都能听到。东部各镇的军队中,高杰的部队被认为是最强的,但与左良玉的兵力相比,还是相形见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然而,自从左良玉在朱仙镇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交战中遭遇惨败之后,他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之后归附他的大多是乌合之众,虽然表面上军容壮丽,但实际上左良玉已经无法很好地驾驭他的部下。此外,左良玉的家族在许昌遭遇兵变,家人被杀害,这对他的打击非常沉重。在武昌时,左良玉的各军营将领经常通宵达旦地宴饮,有歌妓舞女相伴,而左良玉本人却始终洁身自好,不与这些风气为伍。

有一次,左良玉深夜宴请部下,他召来了十多名军妓上酒。这些军妓在房间内来回走动,左良玉忽然向左边轻轻咳嗽了几声,军妓们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依次退出房间。宾客们对这一幕肃然起敬,没有人敢抬头看左良玉。左良玉对部下的驾驭非常得体,这种细节处理让他在军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良玉已经年老多病,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收复中原的决心。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使得他对未来的规划变得更加模糊。尽管左良玉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军事实力,但他的斗志已经不如从前,他的军队也开始呈现出松散的状态。

九、起兵东下

左良玉早年曾得到侯恂的赏识和推荐,而侯恂本身就是东林党人。在马士英、阮大铖掌握实权后,他们担心东林党人会借助左良玉的力量与自己作对,因此表面上与左良玉保持友好关系,暗中却对他心存忌惮,并修建了板矶城作为西部的防御屏障。左良玉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不禁感叹:“现在哪里还需要防西,恐怕是防我吧!”

随着南明朝廷内部矛盾的加剧,监军御史黄澍倚仗左良玉的势力,公然与马士英、阮大铖发生冲突。黄澍返回后,朝廷派遣锦衣卫官员前来逮捕黄澍,左良玉拒绝交出黄澍。于是黄澍和其他一些将官每天请求左良玉起兵“清君侧”,清除朝廷中的奸佞之徒。左良玉内心犹豫,一直没有作出决定。不久,“北来太子”事件爆发,黄澍借此机会煽动军心,意图报复自己的仇怨,并拉拢了三十六营的大将与自己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左良玉终于下定了起兵的决心,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他率领庞大的舰队,从汉口一直延伸到蕲州,长达二百多里,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然而,此时左良玉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当他到达九江后,邀请总督袁继咸进入自己的船只,并从袖中拿出一份密旨,声称这是皇太子送来的,企图以此来胁迫当地的将领加入自己的阵营。但袁继咸严词拒绝了左良玉的要求。

左良玉的部将郝效忠秘密进入九江城,点燃大火后离开。左良玉看到城中的火光,感慨地说:“我对不起袁公啊!”随即吐血数升,当天夜里去世。

左良玉去世的时间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他的部下将领们秘不发丧,共同推举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天后,大军继续东下。朝廷命令黄得功渡江防守,与左梦庚的部队交战。最终,左梦庚率领剩余的部队投降了清朝。

左良玉的这次起兵,虽然是出于对朝廷内部腐败的不满,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显得仓促且缺乏周全的考虑。他的去世和随后左梦庚的投降,不仅结束了左良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