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阿桂:乾隆朝震古烁今的文武全才(6 / 7)

(1784年)的第二次起义。阿桂再次被派往甘肃,最终攻陷了石峰堡,结束了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发生林爽文起义,阿桂在外地治水期间,被乾隆帝咨询关于用兵的方略。阿桂建议福康安应当扼守要害,分道并进,这一策略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

七、查办钦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冒赈案”的贪污大案,这起案件是由阿桂揭露和查办的。当时,阿桂与和珅一同被派往甘肃镇压撒拉族和回族起义。在起义期间,甘肃地区时常下雨,这让乾隆帝对近年来甘肃官吏频繁上报旱灾并请求赈济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于是,乾隆帝下令阿桂和陕甘总督李侍尧调查此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阿桂和李侍尧经过调查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这起贪污案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当时的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到任后,与陕甘总督勒尔谨合谋,将收捐监生的米粮改为折色银两,并年年虚报旱灾,以监粮赈济为名,将这些银两私分。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乾隆帝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怒,并特别派遣侍郎杨魁到浙江,会同巡抚陈辉祖,将已经调回浙江的王亶望拘留审讯,并抄没了他的家产,查获了赃银一百多万两。在确凿的证据面前,王亶望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如何私自改变监粮制度,指示兰州知府蒋全迪暗示各州县官员伪报旱灾,以及如何私分银两的罪状。

根据王亶望的供述,乾隆帝下达命令,判处王亶望死刑,并赐勒尔谨自尽。时任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被判绞刑,并在兰州将蒋全迪斩首。同时,乾隆帝还命令阿桂彻查甘肃各级官员在此案中的不法行为,并规定凡冒赈私分银两在两万两以上的官员都将被处死。阿桂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审讯,掌握了参与“冒赈案”的官员人数和冒赈银两的具体数目。最终,共有六十多名道府州县官员牵涉此案,其中二十二名官员被处决,其余的也根据情节轻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阿桂在查办完此案后,还上疏建议增设仓库,储存粮食,以便在需要时救济百姓。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并被采纳实施。

然而,这起案件并未完全结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有人举报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查抄王亶望家产时存在舞弊行为。乾隆帝再次命令阿桂前往浙江调查此事。阿桂抵达浙江后,严格审讯陈辉祖,并查明了陈辉祖在抄家过程中以银换金、隐藏玉器、抽换朝珠并将王亶望的赃物据为己有的罪行。陈辉祖因此被革职并被逮捕审问。

第二年(1783年)二月,阿桂又揭露出陈辉祖在任职期间,浙江省存在严重的钱粮亏空问题。乾隆帝对此极为不满,最终下令赐陈辉祖自尽。

八、力保晚节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阿桂在视察荆州堤工后返回京城,开始了他在京处理政务的最后九年。这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处理朝中事务,直至嘉庆二年(1797年)病逝。此时的朝廷政局已逐渐被和珅及其党羽所掌控。和珅凭借其对乾隆帝心意的精准揣摩,深得皇帝宠信,并逐渐在朝中积累了极大的权力。

阿桂虽然身为领班军机大臣,地位高于和珅,但由于多年来频繁被派往各地处理紧急事务,实际上在京城处理政务的时间较少,这也给了和珅机会逐步掌控朝政。阿桂对和珅专权乱政的现象感到痛心疾首,但由于乾隆帝年事已高,加上自己也已是古稀之年,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与和珅正面抗衡。因此,阿桂选择了保持距离,不与和珅同流合污。平时除了参加乾隆帝召见的议政会议外,他尽量避免与和珅接触。每当站在御阶旁时,阿桂总是有意与和珅保持十几步的距离,显示出一种“愕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