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
琴的背面像是白虎皮,只是形容,并不是白色的,也是偏土黄色的。
○
西方没有1000多的琴,中国1000多的琴显得黑色指板儿太粗,和6000多的好琴一比,明显粗了至少一圈儿。
虽然不能说的太绝对,也存在例外的情况。
但通常指板都是要偏细一些的,粗指板比细的每根弦之间的距离也会更大,所以按和弦时更麻烦一些。
——
扇形笔用来画树。
凡事先看清楚结构都是啥样再画。
——
○论什么叫带着感情的拉小提琴
雀食不好说
那种感觉怎么说呢
就好像沉浸在曲子里面,不主动去想曲谱,就像条件反射似的演奏,自然而然的就把内容拉出来了,力度啊,揉弦速度还有勾弦什么的就直接很符合自己对曲子的理解那样演奏出来了
所以练习乐器就不能死记硬背谱面
每天都练是对的
因为你练来练去没有思考出自己对于乐器还有曲子的见解
也就是没有灵魂,就像机器一样
就比如说钢琴
一个天赋很高的初学者,学了几个月弹得和曲谱分毫不差
但是就是没有老手弹得好听
为什么呢,因为老手演奏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了,也许是不经意间加重了力度,也许是无意识的慢了1/3拍
不是说和曲谱一模一样就是最好的
当然照着曲谱死记硬背演奏的一模一样也不是坏的
就看你自己怎么理解了
我:主要是他就一个名字和乐曲本身,所以我只是机械的练着,不知道他到底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之类的,蕴含什么感情。
可以这么说
我拿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来说
这首歌贝多芬创作的时候就已经聋了,他对象也离他而去
第一章威严冷酷,弦乐和管乐的力度很强,主体急促,像是在一声巨响后的余韵
就像是在诉说贝多芬自己的悲惨经历
第二章多用铜管演奏
曲子力度减弱,音区频繁交换,音调压抑
像是再说命运的残忍
第三章就是回归第一章,但是有一点点变化,好像有点盼头了的那种感觉
第四章我就不说了,一边回想一边打字有点麻烦
总之呢
作曲和演奏时带入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演奏的时候那种被情绪带动感觉很重要
主动被情绪控制,演奏力度,渐快渐慢的速度还有音调
但是不能太抽风
这种玩意真不是语言好形容的
你就是问你的老师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只能自己感受,多听别人的演奏,感受别人在演奏时带入的东西
听完仔细回味,因为能切实的体会到作曲者写入曲子的情感
命运冠位指定Alter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