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李渊趁乱欲掳民 广通渠廷议通过(3 / 3)

隋风烈 莫名堂阿伟 2174 字 3个月前

处门阀的注意,所以争夺瓦岗这一仗文皇杨坚毫不知情。现在引得朝堂震动的大事就是已经开始挖掘的通济渠一事。这天的朝堂之上便有大臣上疏参奏晋王,弄的文皇在上也是左右为难。
“陛下,晋王千岁在潼关河口处私自开河,修筑广通渠,虽未动用我户库钱粮,但本官以为此举颇不智也!”户部侍郎唐令臣这时正在朝堂中就晋王开广通渠一事发表着自己作为户部主官的见解。
“潼关至我京城虽只有300里,但沿途多有士族官绅土地田亩,开渠势必引得民心不稳,此不智一也;原本黄河有支流渭水通我京城,为何不将渭水拓宽拓直?且不伤士族利益,此不智二也;动辄调用20万民壮开渠,若激起民变,则直接祸及京城,此不智者三也!有此三不智,还请陛下下旨让晋王千岁收回成命为宜。”这唐令书原本就是依附太子杨勇的,若是开渠成功,无疑将令晋王势力高涨,这对太子极为不利,故与越王等太子拥趸们商议后,便由他在朝堂发起异见,逼迫文皇向晋王施压。
“陛下,老臣不同意唐大人所说。”太傅宇文述赶忙出列奏道,“从潼关到京城一线多为山地,士族官绅土地很少,晋王殿下早已想到此处,也有对应的补偿,不至于使民心动摇;唐大人是不知渭水水情,那渭水水量少,河道窄且弯曲,河底也极不平整,若是沿用渭水河道,工程量极大,不可取也!千岁在河东调集20万民夫开渠,征募的都是闲散之民,且按天给付劳酬,自是欢喜哪能民变,质疑者乃是庸人自扰尔!陛下,广通渠成,河东郡、洛阳府以致山东货物粮食都可用船走水路直入我京城,乃是快捷高效之途,为后代计,也是造福多矣!老臣以为当放手让晋王殿下施为。”杨二开广通渠一事早就与宇文述商议过,早将个中好处告知宇文述了。在这朝堂中一番言语也不过是在重复杨二的一套说词罢了。
“陛下,本相认为这广通渠规模并不大,牵连的利益并不多,若是建成确实对我朝有利,且利在千秋,可让晋王千岁试之!”高熲见文皇又拿眼来望自己,便上前说道。其实在他心中也是暗自惊叹晋王的气魄和远见的,有诸多好处,不由得他不挺。
“众卿还有谁有话说?”文皇先是脸色严峻,但听了太傅宇文述一席铿锵有力的话后,已将心中心结解开了,又听到自己信任的丞相高熲也赞成开渠,心中便不由得轻松愉悦起来了。
“陛下,还请三思啊!”苏威、韩洪等人急出班奏道,但又无反驳之言。
“嗯!诚如高丞相所言,无非是300里的工程,年内即可完工,中原物资、钱税等都是旱路运抵京城颇为不便,且需要动用极大人力、物力和牲口,成本极高。即是我皇儿出人、出钱开渠,那就让他去弄好了,我等静观其变就是。此事无需再议!”文皇见反对派也说不出什么了,便一锤定音,持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
至此,有文皇的态度后,沿途士绅即便不满也不敢公然反对,更不敢顶风闹事了,这为杨二开渠奠定了好的社会条件。
下朝后,宇文述将廷议的经过和结果写成书信,令府中心腹下人急送河东潞州转不知去向的晋王手中。
确实是不知杨二此时的去向,就连潞州裴世矩等人也是不知的,只知道他去了山东地界,早先说过要去登州看港口看海,也说过要去泰州泰山拜谒天地,到底去往哪里无人可知。谁曾想过这年轻的王子竟然易容混迹于江湖豪强之中?就是心细如丝般的柴绍看出些端倪,也都不曾想到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