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一曲唱完,很多人都是泪光莹莹,这首合唱歌曲的魔力,比很多的爱国教育都更加触动人心。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大屏幕上滚动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分别是:
王淦昌,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863计划”倡导者之一。
赵九章,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郭永怀,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钱三强,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
王大珩,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计划。
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家,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黄纬禄,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屠守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吴自良,材料学家,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钱骥,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程开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
杨嘉墀,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和自动控制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和参加了卫星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姚桐斌,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者。
陈能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60年以后从事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
邓稼先,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
朱光亚,核物理学家,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首任院长。
于敏,核物理学家,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关键问题。
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