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这是我们家养的鸡,我们看你和学生们吃的一样,怕你身体跟不上,给您补补身体。”
看着眼前的老乡,郑永孝有些感动,他说道:“那好吧。”
送走了感激的老乡,老张都看在眼里。
那老乡送鸡过来,是感谢郑永孝救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生病了,没有钱看病,而且这里离医院还有些距离,郑永孝发现之后,背着孩子去了医院,这里的医院是乡村诊所,里面的医生,还是赤脚医生。
郑永孝垫付了所有的医疗费用,在这偏远山区,村民大多还以物易物为主,手中都没有多少钱,他们看病,经常拿些鸡鸭养的禽类给医生,大病基本看不起,小病又没有钱,只能送些自家养的鸡鸭鹅。
而像郑永孝这样,拿钱看病的人还是少之又少,而那学生家里又没有钱,他们带来了一只鸡,想感谢他。
“这里的村民太苦了,条件太艰难了。”郑永孝忍不住感慨了一句,旁边的老张也不知道说什么,大陆面积太大了。
“少爷,这不是你的责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老爷是个大善人,帮助了不少人,铺路修桥,发展经济,带动了不少人,过上了好日子。”老张说完,他叹了口气,才继续说道:“如果有钱人,都像老爷就好了!”
老张的话,让郑永孝汗颜,老豆不是那样的人,虽然也做好事,但目的性太强。
当初,郑永孝还问过郑昆:“老豆,为什么你做善事要求回报?”
郑昆笑着看了儿子一眼,然后说起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多半是战俘。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国家会给他们赔偿和奖励。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孔子有个有钱的弟子叫子贡,他赎那些鲁国奴婢后而拒绝了国家的奖励。
可是,其师父孔子在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夸他,反而骂他伤天害理。
为什么呢?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鲁国的法律,既照顾到人们心中的‘义’字,救赎落难的同胞,同时又照顾到‘利’字。事后国家给予奖励,让这个做好事的人没有损失。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现在你这么做,的确为你自己赢得了声誉,但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以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回报的人,可能就会被人嘲笑,国人就会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呢?你这么做,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是好事,而是可恶的行为。”
第二天中午,郑永孝让让食堂将鸡炖汤,然后分给了学生们,他这样做全部落入老张的眼里,老张感慨,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郑永孝收下礼物,却将鸡炖汤分给了学生们,也在在这里传了出来,获得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远在香江的郑昆也拿到了郑永孝在西南的近况,他把资料放到一边。
“这孩子真是有我的风范,果然,不行万里路,怎么知天下事?”
“等他回来,看看有什么收获吧。”
另一边,安妮也得到了纵容笑在西南扶贫的资料,她有些不解:“明明去扶贫,怎么当老师了?”
“大姐,晚上你问问老爷,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话的是安琪,旁边的安娜也点头,也支持安琪的话。
晚上的时候,安妮问郑昆:“老爷,你让阿孝去扶贫,怎么变成了支教?”
“扶贫是没错,但是那里的人太穷了,还偏僻,交通也不方便,教书育人,让他们走出大山,不是更有意义?”郑昆的话并不能让安妮认同。
“你在哪里投了不少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