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洪州改革(二)(2 / 3)

锋的场面,有多震撼。

话题进行到这里,李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众卿,洪州官员何其多也,全都迁回金陵不是办法,待到殷崇义将考成法制定完毕,我看就地解散,分派到大唐各地。”

洪州是陪都,所有建制与金陵一样,除了现任官员之外,大量候补官员没办法安排,也会托人走关系,到洪州谋一个闲差。

这些人力资源都守在洪州,无疑是巨大的浪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荆南、武平、漳泉等打下来的地盘,大唐自己的官员严重不足!不得不启用割据势力的官员,这简直就是坐在火药桶上。

如果当初,李璟打下来湖南之后,立即派出去一个完整的领导班子,也不至于失败的那么彻底。

殷崇义脸色又不好看了,如果洪州官员仅此解散,不就相当于“陪都”名存实亡了?

“陛下,这么做,太上皇哪里……”

“不必管他。”

李煜轻描淡写,心中却很沉重,他知道李璟大限将至。

“即便太上皇同意,难道,大唐就不设陪都了吗?”

“所谓陪都,不过是都城的附庸,或者说,是一个区域的行政管理中心,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可将洪州改为江南都督府,廖居素,你来做第一任大都督如何?”

继续阅读

廖居素激动坏了。

“接下来,就要想办法把官员分散到各个州府县城。”

严绍改提出疑问:“陛下,官员即便分散出去,也只是到地方任职,人数并未减少啊。”

“严尚书,你觉得我大唐的官员多吗?”

严绍改一愣,刚刚,不是你说大唐官员太多了?

没错,官员多,是说不干活的太多,可要有活干,眼下这点人是不够的。

李煜进一步解释——

“林仁肇、卢俦两位将军说过,交通、兵源素质都很堪忧,要解决的话,一是修路,二是裁军。”

“修路的话,包括此番南征俘虏的一万多人,可以黥面之后,发配到各地去修路,这些人需要官员去管理和指挥。”

“裁军的话,年纪大的、身体残疾的、吃空饷的、滥竽充数的,全都裁掉,将他们转化为屯田兵,战事负责后勤,平时只管种地,粮食产量与军功、军罚挂钩!自然也是要大量官员去管理的。”

关于“浮云建设兵团”的设想,李煜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不知大家听过一句话,“苏常熟,天下足”,这是五代十国的说法,又有“湖广熟,天下足”,这是明清时期的说法。

一句话,南方是重要的产粮区,可如今大量土地荒芜,有待开垦,如果只依靠老百姓自发去干,很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普通老百姓种的地,只求够交税,够自己吃,就行了,这是小农经济模式的底层逻辑。

换句话说,土地一多,普通老百姓就变成了地主阶级,反过来压榨他人,这是封建制度与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既然如此,为啥自己不去当“最大地主”呢,历史书上都说了,封建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通过修路、屯田、开荒等方式,可以安置大量流民、战俘、罪官等,相关收入,也直接归入国库。

李煜穿越之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免去了“农业税”,他当然知道,自己提出的观点,仍旧是落后的,但对当前的南唐来说,属于最优解。

殷崇义、卢俦、王崇质等人虽然不完全理解李煜的用意,但也对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撼到了。

一旦实施开来,仅粮食这一块,三年之内,绝对能够挤爆仓库。

李觏提出一个现实问题:“陛下,若官员不肯下放,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