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庄将酒杯里的红莲春一饮而尽,红着眼睛自嘲说道:“我一个河北寒门子弟,若是没有贵人提携,一辈子也喝不上这红莲春。这等美酒,只有郑使君这样的大人物才有资格享用。”
方重勇微微点头,看着郑叔清询问道:“这些都是真的?”
郑叔清犹豫片刻,最后长叹一声,微微点头道:“细节或有出入,大体不差吧。”
他是朝廷官员,很多话不能说太明白。事实如何,其实摆在那里,当年经历那件事的人,许多都还活着,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听完严庄的介绍,方重勇感觉,武周时期的营州之乱,看上去就像是安史之乱的“简化版”。
只不过:
那时候土地兼并还没有完全摧毁府兵的根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依旧很牢固。
那时候天下除了河北以外,其他地方大体安定,赋税也比较轻,民间积蓄也不少。
那时候长安人口还没有膨胀到今天这个地步,运河的重要性,也没有今日之迫切。
那时候朝廷军队处置还算得当,没有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那种骚操作。
只是营州之乱,始终带着一股特别浓厚的安史之乱那样的潦草味道,都是河北边镇造反,河北百姓依附,滚雪球一般壮大!
从营州之乱到裴耀卿的七百万石粮食大半出河北,这些事情都是冰山一角而已。河北人对唐庭的恨,深入骨髓,代代相传,一年比一年深重。
河北与朝廷两看相厌,已经是现在最好的结局。而李隆基与朝廷还想着拼命压榨河北,不出事才叫咄咄怪事!
“郑使君将来为度支郎,可要少对河北收点税才是啊。”
方重勇无奈苦笑道。
“你是不是傻?度支郎只管朝廷的税款怎么用,那些税款怎么收,又不是我说了算。再说,我现在还不是度支郎呢!你不如当面对圣人去说。”
郑叔清忍不住反唇相讥道。
盛唐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