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集 兵出祁山(3 / 8)

分派?朕没有这许多兵,贤卿又有何计教我?

孙资:兵法云,夫守战之力,力役叁倍。我若攻敌,需三十万兵,但敌攻我守,则十万军足矣。以臣之见,只需命令各守边大将据诸要险,足以震摄强寇,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彼时再逐一遣兵灭之,岂不从容以定天下!

明帝询之三公,华歆、王朗等尽皆称善。乃从众议,止发兵符,诏命夏侯驸马紧守要隘,必等蜀军来时,方可应战。

孔明闻魏国不出兵,亦止大军于汉中,厉兵秣马,积草屯粮以待时机。是年,魏大将军徐晃病死,吴大将军韩当亡故,蜀大司农秦宓去世。三国于是各安兵马,休养生息。

徐晃既亡,无人抵御东吴,明帝心思良将,忽然想起司马懿来。于是下诏复又起用司马懿,官复原职,使其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军镇守宛城。

司马懿见朝廷令防东吴,遂领命复职,即率二子司马师、司马昭至宛城上任。

按下东南,复说西北。魏太和元年,西平郡麴英反叛,杀临羌令、西都长,河西扰乱。魏明帝于是派遣将军郝昭、鹿磐率兵平定叛乱,斩杀麴英。

字幕: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向从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平定河西,屡立战功,后镇守河西十余年,升杂号将军,河西诸羌服之。

镜头转换,按下北魏,再说西蜀。

建兴五年冬,丞相诸葛亮欲兵出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命为前部先锋。将大军驻于沔阳,左军屯阳平,右军屯石城,以待探马来报。

未过数日,细作自陇右回报:魏驸马都尉夏侯楙亲自把守南安城,西连天水,北抵安定,三郡成犄角之势,易守难攻。天水太守马遵,安定太守崔谅。

孔明闻报,便议西出汉中,再向北进兵,先夺南安三郡,以定陇上,再东进长安。

魏延听了丞相进军计划,忍耐不住,上前说道:似丞相这般用兵,几时到得长安,扫平中原?末将倒有一计,则可直达潼关,兵抵洛阳城下。

孔明又惊又喜,便令:众将悄声,皆闻文长高论。

魏延口若悬河言道:袭取敌国之兵,宜奇正兼用,方收奇效。延请一万精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正兵也;丞相夺南安三郡西出祁山,趋秦、陇丝绸故道取长安之后,与末将异道会于潼关,奇兵也。昔汉高祖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兵夺取三秦,是因三秦之势散,故拊其背而震之;今我攻魏,则异于是也。若丞相以为此计奇诡冒险,则请将兵五千付于末将,丞相以大军拖住夏侯楙,某循秦岭东趋,直取长安。而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将听魏延侃侃而谈,说出此计,皆大感惊讶,或赞或贬,不一而足。

孔明听毕,微笑言道:文长此计虽则奇险,亦合兵法,于敌弱我强之时,绝可收到奇效。但我蜀中五虎大将除子龙外尽皆丧亡,智谋之士又大都亡于夷陵之战,能行此计者,唯你文长一人,再无大将配合,不亦愈险乎?反观今之魏国,尚有张合、司马懿、曹真、曹休等宿将均在,皆深通兵法,不在文长以下。若有一人识破此计,只需派一旅之师截断道口,文长及五千精兵则片甲无归矣。此计绝不可行。

魏延虽明丞相所说之理,但尚有不服:丞相兵出祁山,经年累月行于蜿蜒之途,空费军力粮秣,事倍而功半,却又是何道理?

孔明欲借机解除众惑,便令魏延归班,向诸将娓娓剖析:某出祁山,其利有七。

祁山东有陇山屏障,西连河湟,北通大漠,并连诸羌。若战之失利,我则从容退走川岷江汉,兵返南郑,不至大溃。此地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回旋,亦可屯兵。此其利一也;

陇上诸郡粮产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