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
可区别在于,那时候花寂她也会走,离开这个给她不快乐成长记忆的城市,远走高飞。
可眼下,留下的那个,还是她。
最痛苦的也莫过于此。
花寂太不舍得,可亦无能为力改变什么。
坦白说,这时候的花寂,倒也没有泪雨滂沱。
其实青春期的女孩子总是容易陷入一种凄迷与矫情,是一种情绪的宣威,自我感动,把她拉进深渊;
但不失为是一种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拉扯,势必要经过这样一段扭捏的过程。
反过来看,这时候的张歆,自有她的痛苦与迷茫。
小小年纪的张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不知道为什么被其母亲张罗得格外复杂。
追溯至幼儿园开始,那个年代大多是以各企业单位主导的职工托儿所,公立的保育员可不是谁能都进得去的。
张歆能进去,全是得益于爸妈都是体制内的干部。
然而这么好的条件,她幼儿园都换过一次。
此外,张歆的家一直是住在花寂就读的九年连读的学校旁,直线距离不到200米。
论划分学区,张歆本该就读于此,可张歆小学学前班就被安排在更好的学校,前前后后分别在市师大附小和中心小学就读。
初中顺利进入在更好的a中,其中,又转学回来,基于她妈妈和老师的同学关系,被安排进入和花寂邻班。
而私底下,她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在a中老师家里补各门功课的状态,并未与a中脱节过。
每一次补课的夜晚都是家长接送,整个过程坚持下来着实难得。
可见,张歆父母对张歆的栽培确实是付出了精力与财力双重的心血。<中以后,高一开始,便在师太门下补习英语,也因此和陆一诺熟悉,比起花寂,才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契机。
除了英语之外,一开始不分文理科,她补物理化学数学;分科之后,又是地理政治数学,她没有哪一门不再继续补课。
可能自小如此,总是在某一个地方走走停停,没办法落地生根,似乎自己的身份就是学海里的浮萍,飘哪里都是过客,这节奏她早已习惯。
而且,通过她常年补课的经历来看:
她身边的人,可能除了花寂是真心条件太差不允许补课吧,反正认识的有点交情的大部分,怕是陈绘绘这种看上去学习极好、年级之花般的人物,也是在多地补课的;
岑琳也在数学老师家补数学,只是时间段不同。
但是张歆就是知道,她还知道,岑琳补课的频率并不高,但是起码这个行为是有的。
有时候,遇到考试,花寂考的不好,张歆发自肺腑觉得花寂是挺吃亏的,人人都在补课抢跑的状态中,而她只能抱着自己的书,吭哧吭哧自学,学也学不会,看也看不懂,问又问不出。
虽然也有不需要补课的,可那毕竟是学霸,或者是程献这一类还算聪慧学起来不吃力的学生。
花寂硬留在理科班,着实吃亏。
花寂每次因为成绩不好而挨父亲毒打的时候,也会委屈的哭诉,大家都在补课这件事,但是换来的只是父亲更为严重的下手。
她爸爸一直觉得这是谬论,补课就是耻辱,正儿八经的课不好好学不听见,怎么能说补课是出路呢?
对于张欣来说,她兜兜转转,可以说整个市的教育资源,她都有所利用,可大体上都是以本市为圈子。
这下可好了,她那个妈妈又动了歪脑筋,居然要把她引到“沟”里去,去一个莫名其妙不知所谓的什么严格的什么鬼的学校去。
她眼中的住校生,就是学校二楼那俩教室全部学生的状态。
她马上就要变成他们其中的一份子,对于彻底离开家庭的寄宿生活,张歆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