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 想依靠量子力学穿越时空?那可能要搭车超弦理论!(2 / 3)

鲁扎首先发表了一篇论文,而后波尔的同事对克鲁扎的论文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原有的四维时空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一维空间,从而能够综合爱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方程式;这个理论就称为克鲁扎克莱因理论,并且在该理论中,认为多出的一维空间只存在于微观结构之下,因此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然而由于当时的科学家对于这种无法观测的高维理论缺乏兴趣,同时适逢量子理论的诞生,因此科鲁兹克莱因理论无疾而终,但是这种高维卷曲的思想,却成为了后续弦理论的思想基础,颠覆了所有人的时空观。”

“弦理论……”梅丽尔摇了摇头,“这个理论的研究已经沉寂了好几年了,70年代还能偶尔听学校的那群数学教授对物理学教授们说起,近几年一点消息都没有了。”

“那主要是因为同期的量子色动力学的问世,能够完美的解释粒子的强相互作用,成就了弦理论的初衷,因此量子色动力学自然就逐渐抢了弦理论的风头,弦理论再次被大家扔到了旧纸堆中。而量子色动力学则逐渐完善,最终发展了标准模型理论,能够实现对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进行统一的解释,并且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加以验证,成为在当前粒子理论物理学的主流理论。

有些扯远了还是回归到弦理论,真正弦理论的诞生要到大概接近半个世纪以后。1968年,为了解释当时发现的核间的强相互作用力,意大利的物理学家维亚那多ga)偶然发现了通过欧拉beta函数,可以非常完美的描述几乎所有的粒子间强相互作用的规律:角动量与质量平方之间成正比的关系,即一条直线。根据维亚那多的模型,粒子可以视为粒子可以视为在某空间的延伸量,就是一条线段,或者一条弦。这些弦由两个反方向的力保持了微妙的平衡,一个是张力,使得弦的两端靠近;一个加速力,会使弦的两端分离。做一个近似的类比:弦就类似于飞机的螺旋桨,随时随地都在转动;离心力使得弦的两端在分离,而向内的张力,则保持了弦的平衡。

弦理论的提出,给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物质观,以前我们都把物质的基点看做一个无限小的质点,而弦理论则将其看做一条一维足够细小的线段;并且根据早期的弦理论,基于数学推导的原因,为了实现理论的自洽,需要扩展到高达26维的空间上才行;这就让弦理论成为一种玄学,当时的物理学家对于这种如此高维的时空,根本毫无概念,也无法通过试验方法对这个理论进行证伪;一个无法证伪的理论,当然也无法认可为是一个有效的物理理论。

不过,虽然标准模型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验上都能对物质有非常完美的解释,以及精确的语言,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讲,这却并不失为一个具有『美』感的理论;为了解释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力,标准粒子模型构建了61种粒子模型,分为了费米子和波色子两类;如果再包括重力子,则总的粒子数达到了62种之多。各种物质,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都是由这62道食材拼凑的结果,所以这个理论也是名副其实的杂盘理论。

所以很多物理学家语言,标准粒子模型并非终极的物理理论,而极大可能是这个终极理论的中间态。

虽然弦论被大多数的物理学所鄙视,但是它本身所具备的数学美感,却仍然让少数的物理学家对它痴迷;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通过弦理论已经很好的解释了波色子,在1970年,史瓦兹john scharz 和他的同事南夫andre neveu发现可以描述费米子的弦论;但是这个描述费米子的弦理论却产生了一些实验上无法验证的粒子。这种粒子具有静态质量为零,但是拥有的自旋数为2。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才发现这个粒子的描述,就是对量子重力场理论中假设的重力子的描述,从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