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1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1 / 4)

汉世祖 芈黍离 4416 字 2023-09-09

“开宝功臣评价,王明排名第几?”顺着话题,刘皇帝突然问道。

关于开宝功臣的评价,已然正式开启,正在评选阶段。和乾祐功臣的评定不同,刘皇帝将之放权给了太子刘旸,由其主持,征集了数百勋贵、朝官、疆臣、军官、士兵及学子,共同组成了一个“评选委员会”,对开宝功臣进行评选。这其中体现着的,显然还是刘皇帝那“天马行空”的想法。

这本就是一个大工程,还不像乾祐功臣的评定那般干脆,还要搞出这么些花样来,自然麻烦不断,争论不休。而比起乾祐功臣,开宝功臣的“候选者”们,资历、名望都要更相近,功劳大小也难有个具体标准,评价清楚、排出次序本就不容易,再兼人多嘴杂,来源不一,水平参差,几日间便搞得一地鸡毛。

事实上,对于老皇帝的异想天开,朝中很多人都是不赞同的,开宝功臣是何等的荣誉、何等的重要,那是需要载入历史的,那些人哪有资格在这上边指手画脚,多嘴多舌?

而后来的发展,果如其言,差点搞得没法收场。这等事情,绝不是人越多越公平,那样只会带来麻烦,最好是乾纲独断,不要拖泥带水。

于是,刘皇帝再度“虚心”纳谏了,不再坚持“大众选评”,而是由刘旸会同宰臣、部司堂官及退休的一些老臣勋贵,一起商讨。如此,人更少,份量更重,效率也更高,当然,该争还得争,但刘旸与赵普能更好把控局面了。

更为重要的则是,这似乎也意味着老皇帝对太子进一步放权,连开宝功臣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可由太子来主持评定结论,其地位、权势影响如何,也可想而知。

至于此前召集的那些人,只能继续让其议着,只不过不再有重量级人物参与,讨论出的东西也不再具备任何参考作用,什么时候等事情结束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散了

此时,听刘皇帝问起,刘旸还是四平八稳地,轻声应道:“臣等数次廷推,达成了一个初步的十二臣人选,王公不在其列?”

闻言,刘皇帝脸色如常,但语气立刻就有些偏冷的变化趋势:“哦?竟然连王明都无一席之地,说说看,你们讨论出的结果,都有谁?”

注意着老皇帝的表情,刘旸在大脑中稍微搜索了下,禀道:“赵相公、惠公、宋公、广阳伯”

“等等!”刚讲出几人,刘皇帝立刻打断他,一副脑子不够用的模样:“说名字!”

“是!”刘旸应道,略作调整,继续道:“赵普、宋延渥、宋琪、赵匡义、王彦升、杨业、石守信、潘美、曹彬、李昉、石熙载、吕端。”

随着一个个名字道出,刘皇帝脑子里思考着,嘴上呢喃着,良久,指出:“倒也算中肯,榜上有名者,都够资格,功劳也足,但似乎以文臣居多嘛?”

大概对刘皇帝这样的反应有所预计,刘旸不慌不忙地应道:“臣等商讨,一致认为,开宝乃治世、盛世,当以文治优先。”

“开宝年以来,战争还少吗?”刘皇帝这么说道。

对这方面,刘皇帝有记忆,有思考,就是没逼数。事实上,开宝年以来发生的大小战事,数量可一点不比统一战争时期少,甚至在数量上犹有过之,而论规模与损耗,开宝北伐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与之相提并论。

看起来,刘皇帝对文臣居多的开宝功臣结构,是有些疑议的。不过,刘旸还是决定将其考量道出:“乾祐时期是乱世割据,开宝则为大一统盛世,乾祐是创业,开宝是守业,两者之间,有根本区别。”

稍加停顿,小心地瞄了刘皇帝一眼,刘旸以一种坦诚从容的态度说道:“儿并无以文驭武之意,文武相济、文武相制,乃是陛下驭臣之法,不敢擅改。只是今朝国情如此,大势如此,顺势而为罢了”

虽然对刘旸这样的说辞并不是太满意,不过刘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