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宿国”,当时是一个驿站。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1950年7月1日,以宿县西境析置濉溪县,现属淮北市。宿县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撤县併市。宿县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宿州市,宿县相当于今天的埇桥区。自此之后,宿县名称就消失了。
宿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在古代有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垓下落败和虞姬自杀的地方,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也是宿县人,以及“蓠蓠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诗,描写的是现在称为符离的区域)。
在近代有赛珍珠以此地为蓝本所写长篇《大地》(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笔下用的是宿县方言读法:nano。即“南徐州”。因为宿县地处徐州之南几十公里,而宿县读法近徐州,故称“南徐州”。
再近一diǎn,则有淮海战役之双堆集大决战。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双堆集是一个地理名称,位于淮北市濉溪县东南部,因淮海战役的一场关键战斗在此发生而闻名。
背景
11月22日,人民解放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参见碾庄圩战役后,中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淮海前线总前委根据战场形势,几经磋商确定第二个歼击目标应是由蒙城地区向宿县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决定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于浍河南北地区;以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别阻击徐州、蚌埠可能出援的国民党军,确保围歼黄维兵团之作战。
军力
日,黄维为协同蚌埠李延年兵团和徐州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南北对进,打通徐蚌路徐州至蚌埠交通,以第10军在左,第14军在右,第18军居中,第85军跟进,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攻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进行了顽强阻击,为诱敌深入,当晚放弃南坪集阵地。24日上午,黄兵团强渡浍河,前出至东坪集、任家集、七里桥、朱口地区,进入中原野战军预设的袋形阵地内。黄维发觉处境不利,即令各部于下午向南收缩,准备沿浍河南岸向胡沟集、固镇方向前进,先同李延年兵团会合,然后沿津浦路天津至浦口北进。当日黄昏,中原野战军全线出击。第3、第1、第2、第6纵队分别从孙町集、五沟集、白沙集、曹市集。由西向东突击;第11纵队从靳县集由东向西突击,第4、第9纵队从伍家湖、邵瓦房由北向南突击。至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
战斗
26日,令黄维乘解放军包围不严,东南方向兵力薄弱之机,全力突围。27日。黄维依令以第18军第11、第118师,第10军第18师,第85军第110师,在坦克、飞机支援下向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阵地轮番攻击,均被击退。在突围中,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此后,黄维又遵照固守待援的指令,以第18军守平谷堆、尖谷堆作纵深防御,以第85军守腰周围、李庄地区。向西防御,以第14军守张围子、杨四麻予地区,向东防御;以第10军守马围子至杨庄、李庄间向北向南防御。兵团部设双堆集以北小马庄。针对黄维兵团依托村庄、地堡群固守,中原野战军采取“以地堡对地堡”,“以战壕对战壕”的攻坚战法,进行了工程量浩大的近迫作业,紧缩包围圈,逐村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至12月初,黄维兵团的防区进一步缩小。能机动突击的力量只有七八个团,陷入粮弹两缺的困境之中。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