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二就是地方乡村和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
当然还有第三,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
虽然这个划分是已经是封建王朝后期了,但是这个模式可以说很早就有了。
这人啊,终归是人,他不是史书上的文字和系统里面的程序NPC,他们也是和现在的人一样,想要自己过得更好。
他们或许不在乎什么士农工商,但是他们在乎的是,饿不死,吃饱饭,有妻儿,得田地,有尊严走仕途。
他们一步一步的想要走上去,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识字,这本身就是个很稀有也很重要的技能之一。
而且,举荐制度之下,除了大家族的子弟之外,普通人如同想要穿过重重阻碍去得到这个机会。
那么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加困难无数倍的努力,而学识就是入门。
而在隋唐之后,这科举就已经慢慢的出现了,不过在隋唐时间,因为门阀的存在,加上科举制度的及其不完善,以及书籍的不普遍。
当然,这个不普遍也不是说没有,毕竟就算没有活字印刷,那么一些常见书籍还是可以做雕版印刷的。
中间还有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导致了这个阶级等级更加的严重了很多。
所以这个现象其实和汉朝相差不大,甚至针对于普通老百姓这里,说实话可能还真的不如汉朝察举制的时候。
直到宋将印刷术彻底的做出了一次改变,将书籍变成了一个不是那么难得的东西。
私学制度也就彻底的生成了。
这乡村里面的私塾也开始出现,那些落第秀才或老童生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也得想办法活下去的。
这学生们也是没那么谨慎,这年龄管的很松,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
这学生也是相差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人就是家里请了先生自己带着,有的是一个村子根本养不活这么一个先生,养不了一个私塾。
所以只能好几个附近的村子凑出来这么一个地方。
这很类似于咱们的山区小学,还有乡村教师。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科举也就真的开始有了模样,并且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的完善体制,八股文。
现在先不说八股文优劣的问题,就直说科举在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科举到底是不是在那个时代的唯一举荐制度?
当然不是!
不但不是,从科举走出来的官员,说实话一直都不是占比很高。
从唐开始算吧,毕竟隋的那个科举是在不是个玩意。
唐宋元明清,这行政职权在不断的划分,所以文官的这个队伍也越来越大。
单单说有品级的人员,唐朝的时候也就是一万多人,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超过了两万。
足足多了一辈还多。
而这个数字在宋朝直接打到了巅峰。
那就是北宋,北宋的官吏,只是有品级的就打到了十万人以上。
所以说他冗官,这是一点都没说错。
那么在这个数字之下,你再看看科举这个事儿。
科举基本上每科是三百人,这个稍微有点这方面常识的人也都是知道的。
而科举是三年一考,就算是加上恩科这种事情,他也增长不了太多的人。
当然,科举也是分出来很多的,有明法科,有秦桧的那种词学兼茂科等等。
但是真正的行政人才科举上,也就是不过两三百人罢了,其他的说白了录取也就是录取个十个八个的就够了。
比如秦桧,那玩意一共就录取三个。
考上的都能说自己是状元。
所以说这个玩意如果不算恩科的话,三年一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