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人不寐(四)(3 / 4)

崇祯大明 春秋各半 4558 字 2021-12-19

以前都说民不告官不究,现在提倡的就是防患于未然。

以前是能遮掩就遮掩,海晏河清吗,那个皇帝不喜欢。

现在却全变了,有事情必须给说出来,可以想办法解决,却不容许隐瞒。

就因为不能遮掩,整个雍州这么大的地方,每天的事务多的,都能让人忙的顾不上喝水。

这哪是当官啊。

士子风流哪去了?

李长庚仿佛是张鹤鸣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只是看一眼他的表情,就知道了他的想法。

“你这种想法要改,我曾听皇上说,某些官员就是能力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问题的人,人虽然没了,可问题依然在,长此以往积累起来的民怨,足以让整个天下改朝换代。”

道理是这个道理,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懂。

问题是如何长期的做下去。

这才是考验人的开始。

“山西商帮那些晋商没了,那是皇上下的密旨给灭了的,勾结建奴,通敌卖国,死了也是白死,可陕西商帮那些西商就干净了?

没有这些人囤积粮食,当年可就不会有那些反贼起义,现在安徽商帮的微商,山东商帮,洞庭商帮,龙游商帮,江西商帮,宁波商帮,广东商帮的粤,商福建商帮等等,还在挖掘大明的根基,这是能够隐瞒下来的吗?”

李长庚也是在崇祯身边的呆久了,才能跳出自己思维的圈子,全面的考虑问题。

许多时候,聪明人的聪明程度是相差无几的。

只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才会显得一个人聪明过头的,是真正的天才。

“说实在话,皇上从来都没有公开的厌弃过儒家,只是现在的儒生真的不争气,口号喊得响亮,居然每一个做实事。”

李长庚继续说着,他其实是不想张鹤鸣走错路。

眼看着大明将要真正的撰写历史了,身边一起奋斗过的老朋友可不能少。

“算了,我给你说这些没用,关键是自己能想得通才行。”

李长庚说的越多,张鹤鸣就知道自己算是躲过了一劫。

官场上的某些事情们总是有一些规则可寻的。

走在最后面的崇祯,身边的护卫也是不少。

抽调的人选是晁刚的手下魏晨。

三辆马车行走在新修建的道路上平稳的,没有第一次出京师是那么颠簸。

“皇上,前面就到平阳府了,咱们是歇一晚再走,还是连夜赶路?”

魏晨上来请示,都是步行,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

说是出行,还不如说是游山玩水。

没到一个地方,崇祯都要深入道乡下仔细的查看,看得都是那些新建的房屋,是不是偷工减料,偶尔还要问一下当地的百姓住的习不习惯。

一起同行的还有皇后张嫣。

不过皇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是走访民间,可查看的则是孤寡老人和一些弃婴。

这些事情是最难的。

没有谁敢光明正大的丢弃老人和幼儿。

可这种事情发生的却又很多。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总是一些人悲剧的开始。

魏晨都一一的看在眼中,他现在觉的已经明白晁刚少将军,给他讲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了。

在之前,他可没有听说过,那一个人会真正的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可现在有了。

因此这些被抽调出来,做护卫的士兵们,都仿佛找到了一种叫做荣光的感觉。

都是穷苦人出身,所以才更能了解百姓的苦难。

当年若不是吃不饱饭,可没有谁愿意去当兵的。

“实际调查的如何?”

如今在崇祯的规划下,许多村子都合并成了乡镇,其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但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