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戚继光:明代长城,抗倭名将的传奇一生(6 / 7)

五、望着幽燕

在东南沿海的倭患平定后,明朝的北方边防问题日益凸显。明穆宗即位后,力图革新政治,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积极推动北方边防的建设和改革。隆庆元年(1567年),在陈瓒、吴时来等人的推荐下,戚继光被调回京城,协助处理军政事务。不久,他呈递了《请兵破虏四事疏》,阐述了对边防的看法,请求获得十万大军,以平定边疆。尽管朝廷内部对任用戚继光守边意见不一,他最初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但在谭纶的建议下,朝廷调集三万步兵和三千浙江兵,交由戚继光训练。

隆庆二年(1568年),穆宗接受了谭纶的推荐,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事务,地位与四镇总督相当,总兵官以下皆受其节制。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朝廷将原总兵郭琥调离,专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次年,因平定吴平之功,戚继光被晋封为右都督。

到任蓟州后,戚继光多次上疏,分析边防问题,强调练兵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募新兵、专事权等建议得到了谭纶、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也获得了穆宗的批准。在戚继光的推动下,蓟州防区被划分为十二路,建立了东西协守制度,设立了七座车营,实现了车、马、步兵的协同训练。此外,戚继光还亲自督率十二路兵马,对边防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提出并实施了三千座空心台的建造计划,以增强长城东段的防御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在边军的训练和改革方面,戚继光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设立车营,进行车、马、步兵的协同训练,设计了拒马器,建立辎重营作为军用物资的基地,根据军队来源的不同分配不同的防守任务。隆庆六年(1572年),在戚继光的提议下,边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人数达到十六万,持续二十多天,展示了戚家军的训练成果。

戚继光在蓟州的边防建设成效显着,蒙古部落的侵扰屡遭挫败。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进犯,戚继光率军平乱,迫使董狐狸献关求赏。次年,长昂入侵,也被戚继光击败。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边防策略,使蓟门固若金汤,蒙古无法攻入,甚至转向辽东侵扰。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支援辽东,协助李成梁击败蒙古图们汗的四万大军。

戚继光在蓟州镇守十六年,边防设施完善,蓟门安定。他的继任者沿袭他的成法,使得边疆数十年无大事。

六、投逐南荒

随着时光的流逝,戚继光在北方边防的卓越贡献逐渐成为过去,政治风云的变化开始对他产生影响。万历五年(1577年)和万历十年(1582年),两位重要支持者谭纶和张居正相继去世,戚继光失去了朝中的主要支柱。张居正去世后,神宗迅速对其政策和亲信进行清算,戚继光作为张居正倚重的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在这一时期,戚继光曾经提拔的“西裨将”陈文治开始在京城散布关于戚继光的负面言论,企图取而代之。给事中张鼎思则上书弹劾戚继光在蓟镇任职期间无功,建议将其调往南方。然而,这些指控并不属实,因为在张居正的指导下,戚继光的边防策略着重于防御,避免与蒙古军正面交战,以保持边疆的稳定。

尽管戚继光曾希望在战场上与敌军进行正面较量,以彻底消除边患,但他始终遵循张居正的指示,坚守防御策略。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神宗听从张鼎思等人的建议,将戚继光调任广东总兵官。当戚继光离开蓟州时,当地百姓纷纷请求朝廷让他留任,但由于朝廷决策已定,百姓们只能在道路上哭泣送别,表达了对戚继光深深的不舍和敬意。

广东相对平静,但远离权力中心的戚继光心情抑郁,加之好友相继离世,身体状况不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