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领七千人马偷袭哈密,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岳钟琪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总兵曹让等将士在二堡迎击敌人,同时派副将军石云倬等将官赶赴南山口、梯子泉一带设伏,意图切断敌人的退路。
准噶尔部的七千人马在攻打哈密时主要目的是焚烧粮草、抢夺驼马辎重。尽管曹让部成功击退了敌人,但由于石云倬部未能及时赶到指定位置,导致准噶尔军在撤退时并未受到有效的追击,成功带走了大量物资。石云倬在发现准噶尔军已经撤离后,选择了不追击,使得叛军得以安然撤退。
这一事件迅速传到了雍正帝那里,雍正帝对此极为不满,下令治石云倬、曹让斩首示军,并严厉指责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岳钟琪接连受到雍正帝的严厉责备,明显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军机大臣鄂尔泰借此机会上奏弹劾岳钟琪,雍正帝批准了鄂尔泰的弹劾,命令将岳钟琪的三等公爵和太子太保封衔削去,降为三等侯,但仍保留了大将军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然而,不久之后,雍正帝又下旨召岳钟琪离疆返京“商办军务”,由副将军张广泗代理宁远大将军印。岳钟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往京城,而此时张广泗也上奏弹劾岳钟琪。在鄂尔泰和张广泗的联手弹劾下,雍正帝于同年十月下诏将岳钟琪“交兵部拘禁候议”。
岳钟琪被捕入狱后,等待兵部的判决,这一等就是整整两年。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兵部的判决才最终下达,判决结果竟是“斩决”。这一严厉的判决震惊了许多人,但雍正帝在收到兵部的议奏折子后,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岳钟琪过去在平定西藏和青海叛乱中的巨大贡献,最终决定将“斩决”改为“斩监候”,并罚银七十万两。
六、应召复出
乾隆年间,岳钟琪这位历经沧桑的将领,在沉寂多年后,因大金川叛乱再次被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央。乾隆二年,岳钟琪因故被贬为庶人,归隐成都百花潭,过上了淡泊名利的生活。然而,命运并未彻底遗忘这位曾经的沙场宿将。十三年后,大金川的烽火再起,清军久攻不下,乾隆帝毅然决定起用岳钟琪,委以重任,希望他能平息叛乱。
六十二岁的岳钟琪临危受命,迅速赶赴金川前线。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静的判断力。在党坝,他敏锐地察觉到清军战术上的失误,并勇敢地质疑上级的决策,最终通过密奏揭露了清军内部的奸细问题,赢得了乾隆帝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接管了金川的军事指挥权。
接管军权后,岳钟琪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清除奸细,重组军队,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分兵合击、水陆并进的战术,对叛军进行了致命的打击。在康八达的战役中,他更是巧施妙计,以假乱真,诱敌深入,最终一举攻克了叛军的重要据点,为平定大金川叛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上的胜利之外,岳钟琪还巧妙地运用了政治手段。他深知莎罗奔与自己有着旧交,且对其有恩,因此决定亲自渡河前往勒乌围,以诚意和威望招降莎罗奔。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对边疆民族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最终,莎罗奔等人在岳钟琪的感召下,决定归顺朝廷,大金川之乱得以平息。
战后,乾隆帝对岳钟琪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丰厚的奖赏。他不仅恢复了岳钟琪的爵位和荣誉,还将其子提拔为御前侍卫,并免除了其因西征获罪而被追赔的巨额白银。
七、保障西南
乾隆十四年末至十七年间,西南边疆再次面临动荡,乾隆帝果断决策,派遣重臣稳定局势。面对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的叛乱倾向,乾隆帝未雨绸缪,秘密命令策楞与岳钟琪率部进驻打箭炉,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