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的调味师们一起研发本不存于现实,只存于幻想之中的“龙味”,对我来说便是最大的享受了。
龙会有什么样的味道。
在这个时代,恐龙都可以克隆出来品尝滋味,但“龙”本身不存在,我们如何创造不存在的事物?
在我来到这间研究所之前,研究所的思路是先还原龙的形体,再探寻龙的滋味。
简单来说就是用基因编程技术,制造出一个拥有神话中龙外形的生物,再研究其滋味。
龙本身是虚幻的,但构成它的部件却能在现实中找到原主。
继续阅读
鹿角、牛鼻、鲶鱼须。
蛇鳞、鹰爪、鲤鱼尾。
以基因为积木,以神话为蓝图,构梦幻之生物——龙。
如此耗时耗力的行为,只为了一品其滋味?
人类便是如此矫情、欲念深重的生物啊。
而这也是我们成为万灵之长的重要动力。
有渴求,才会有迈向水源的第一步。
在我来此之前,就有无数人在研究“龙”味上做出了长久的努力了,他们造出了龙的“形”。
我有幸看到一只那样的生物,鹿角、牛鼻、鲶鱼须、蛇鳞、鹰爪、鲤鱼尾。
和神话中的龙一模一样,唯独那双眸子只有野兽的痴愚,没有神兽的风采。
而最关键的一点,它的肉不好吃。
蛇一样的身子便是蛇的味道,鹰一样的爪子还没有鸡爪好吃,俗、太俗了。
利用基因编程,来创造出“龙”味,此路不通啊。
所以味觉博物馆才开始继续招人,寻找有着新思路的调味师。
赵馆长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选择你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你给了我一段本不存在,但如梦似幻的记忆。
我想按照你的这个思路兴许真能创造出龙来!”
05历史的滋味
我最初的想法是用历史的厚重来还原出神话的滋味。
以历史上饮食味道的变化做龙身,以不断进化的烹饪技巧做龙魂,蜿蜒而上直到如今。
秦时清苦,但能提神励志的野菜作为第一味,以汉朝开始兴起的五谷、面食、稻香、麦香作为第二味。
唐时的胡饼、羊肉、鱼脍、荔枝和马奶葡萄在口腔中百花齐放,这是万国来朝,物质丰沛的盛唐之味。
宋朝的东坡肉,元朝的奶茶、烤饺子。
清朝种类繁多的御膳和海纳百川滋味的满汉全席。
老饕吃了我调制的这一滋味,都如同刘姥姥入那大观园,大开眼界。
但味觉博物馆的赵馆长尝了滋味后,却摇了摇头道:“你这味道,很好,很丰富。
品其滋味如同漫步在一步一景的苏州园林之内。
但园子是死的,龙是活的。”
赵馆长的话,我一开始不解其意,所以不以为然,尝我调出的这一滋味,有秦汉、唐宋元明清,七种变化,活灵活现,你凭什么说我这味道是“死”的。
直到一位华裔研究员尝了我研制出的滋味,给出的评价才让我如遭雷击,反应过来了。
他说:“你调的这味道很好,但我并没有尝出什么历史的滋味啊。”
怎么会?其他人明明尝明白了,引经据典、说的头头是道……
不对,那些人都是美食文化历史方面的专家,尝出我想要表达的想法,很正常。
但是普通人呢?外国人呢?
他们尝不出这道菜包含的历史底蕴,他们尝不出这历史传承之“龙”。
怎么办?我的研究进入了瓶颈。
更糟糕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我身边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