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侯求情。
可,韩昭侯却拒绝了申不害的请求,说了一句“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本来就是你主张的。
而现在,你又来为自己的哥哥跑关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见,当国家的变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倡导变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坚持原则,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变革成功者,唯有商君在大秦推行的新法。(知道是商鞅,所以不要纠结称呼。)
商君的新法,虽然目前褒贬不一,但却是“正”的。
其中,有功则赏,有过则罚,都按照法律的规定透明地执行,绝不玩弄权术、暗箱操作。
最为重要的是,赏与罚,都能及时兑现,决不失信于民。
据草民所知,商君刚开始变法的时候,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他怕百姓难以相信,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百姓们感到此事蹊跷,没人动手去搬。
商君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
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
商君立即命人赏赐给他五十金。
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最后得到了民众的信任。
治国以正,赏罚有信,是大秦在硝烟四起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商君虽用法苛刻,但身处乱世,诈力横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于民。
就凭这一点,足以治四海,平天下。
因此,大秦的律法是大秦强盛的根本。”
司马懿将第一个观点抛出。
“先生继续...”
嬴政双眼放光,显然听到了关键之处,不想司马懿就此停止,这时他心中的疑虑已经消失了大半。
“呵呵!”
司马懿微微一笑,略微思索一下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第二要义是选贤与能。
这是一种看似平常,实则却高超的领导才能。
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其角色作用,而不是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干预。
法家有位大成者曾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曾提出过“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观点。
(这是韩非子提出的观点,在这里被司马懿借鉴了一下,希望各位看客不要纠结。)
在他看来,君主作为最高管理者,不必事事亲为,而是要学会将主动权交给手下的大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在草民看来,君王的责任归结起来就是在于大的方略制定以及用人这块。
君王只要抓住了这两条,也就抓住了做王国的根本。
春秋时期,魏文侯曾与儒生田子方在一起赏乐饮酒。
魏文侯对田子方说:“我感觉编钟的乐声不是很协调,左边有些高。”
田子方听完后笑了。
魏文侯问:“你笑什么?”
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有所开悟。
魏文侯作为一国之君,要把国家治理好,只需要把好的乐官选拔出来就可以了,而不是去时刻关心“钟声不比”这样的琐事。
对琐事关心得太多,对大事势必糊涂。
因此,田子方批评他“审于音而盲于官”。
.....”
说到这里,司马懿便停止了第二个观点,他知道嬴政明白其中的含义。
其实司马懿心里有句话没说,那就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最后将自己累死。
“嗯!”
嬴政听到这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